《1022學期》
列印/存檔
開課系所 通識-藝術學群(類科)1年級 任課老師 胡朝景 開課期間 一學期
開課課號 GAA046 開課班別 A 人數上限 35人
中文課名 現代與當代藝術導論
英文課名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學分數 2 學分 修課別 通識 上課時數 每週授課時數2小時
上課地點 H207   上課時間 星期5第3∼4節。 
備註 ※開設於校本部 
教學綱要
教學目標
與內容
《中文》
教學目標:
1. 建立對現代與當代藝術觀念與藝術活動的整體概念。
2. 培養藝術鑑賞之涵養與興趣。
3. 藉由對現代與當代藝術的鑑賞與對藝術理論的認知以增進美感知能、跨科整合應用、並豐富生活美學。

課程內容:
1. 現代與當代藝術理論與思想探討。
2. 現代與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分析與理論思考。
3. 當代影像美學與科技發展的多元風貌。
4. 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影響下的當代藝術。
5. 其他相關事件與議題。



《英文》

先修科目
教學方式
1. 以簡報圖文呈現課程大綱,講述課程重點。 
2. 適時以影音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學習樂趣並加深同學印象。 
3. 鼓勵同學參與各類藝文活動與相關研討會。 
4. 學期中進行與本課程主題相關的專題討論並繳交書面報告。
5. 適時進行校外教學。如:參觀導覽展演活動。


教科書
及參考書
參考書目
1. Smith Terry《What is Contemporary Art》,Univ of Chicago Pr.,2009。
2. 高千惠《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市:藝術家,2001。
3.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
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7。
5. Jeff Kelley編,徐梓寧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台北市:遠流出版,1996。
6. 謝東山《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市:帝門藝術,1995。
7. 謝東山《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台北市:藝術家,2002。
8. 陳泰松《穿越縫合:台灣當代藝術、自我與他者》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9。
9. 李鳳鳴、許玉鈴《新中國 新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家訪問錄》,台北市:藝術家,2010。
10. 林宏璋《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5。
11. 其他相關文獻與資料。


教學進度
一、課程預覽
    1.課程內容簡介。
      何謂「現代藝術」?何謂「當代藝術」?二者的差異與關聯為何?
    2.藉由現代與當代藝術相關基本知能檢測以了解學生起點行為。

二、從「落選展」談反傳統藝術的開始
    1.1855年法國畫家庫爾培(Gustave Courbet)的「寫實主義畫展」與反傳統精神。
    2.1863年法國官方沙龍「落選展」事件中的反傳統精神,以馬奈(Edouard Manet)的「草地上的午餐」為例。
    討論:比較庫爾培的作品與與學院主義畫家的作品,在形式與精神上有哪些相異之處?

三、現代藝術的開端—印象主義
    1.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的發展以及對傳統繪畫觀念的革新。
      *1874年第一次「印象主義畫展」的發生與經過。
      *以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的創作理論說明印象主義的風格特色。
    2.從喬治˙秀拉(Georges Seurat)的點描技法探討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的理論基礎與作品特色。
    討論:庫爾培與印象主義畫家在「反傳統」的精神與創作表現上有何差異之處?

四、印象主義的改革—後印象主義
    1.後印象主義(Post- Impressionism)的作品特色對現代藝術的影響。
    2. 「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的創作理論與方法。
    3.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生平概述與創作風格演變。
    討論:1.塞尚為何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他的作品對現代繪畫有何重大影響?
    2.梵谷的作品為何感人?其作品風格與精神疾病有關嗎?

五、工業與都市生活的關注與禮讚
    1.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竇加(Edgar Degas)的作品與都市生活的忠實呈現。
    2.未來主義(Futurism):巴拉(Balla)、薄丘尼 (Umberto Boccioni)的作品與對都市興起、速度感的禮讚。
    討論:除上述畫家之外,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是否亦呈現都市生活與工業進步,請例舉作品討論之。

六、原始藝術與現代藝術的衝撞
    1.高更 (Paul Gauguin)作品中的原始主義(Primitivism)。
    2.野獸主義 (Fauvism)代表畫家馬蒂斯 (Herni Matisse)馬諦斯作品中的原始主義。
    3.畢卡索(Pablo Picasso)《亞維儂的姑娘們》中所呈現的原始主義特質。
    4. 畢卡索的藝術發展主要歷程:
    (1)藍色時期 (The Blue Period, 1901-04)
    (2)粉紅時期 (The Rose Period, 1904-06)
    (3)分析立體主義 (Analytical Cubism, 1907-12)
    (4)綜合立體主義 (Synthetic Cubism, 1912-15)
    討論:1.透過上述畫家的作品,討論現代藝術和原始主義在形式上與精神上的異同。
      2.比較上述畫家在創作表現上的差異性。

七、潛意識與夢境—超現實主義
    1.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理論基礎:
    (1)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性慾(sexuality)、夢(dream)的解析。
    (2)布荷東(Andre Breton)的理論:心理自動主義(psychic automatism)。
    2. 超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米羅(Joan Miro)、達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ax Ernst)、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等作品風格特色。
    討論:超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樣貌各異,試例舉作品比較之。

八、藝術與反藝術—達達主義
    1.達達主義(Dadaism):反戰、反美學、反藝術的呈現。
    2.杜象(Marcel Duchamp)展出的現成物(readymade)的戲謔特質。
    3.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作品的隨機性。
    4.新達達主義(Neo-Dadaism)的藝術理念與作品特質。
    討論:「達達主義」與「新達達主義」的關係為何?二者在觀念上有何差異?

九、抽象藝術(Abstract Art)與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
    1.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冷抽象」與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熱抽象」的創作風格比較分析。
    2.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作品特色。
    3.葛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現代主義神話」與抽象表現主義。
    討論:試比較「抽象藝術」與「抽象表現主義」作品在形式與內涵上之差異。

十、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藝術的先聲
     1.何謂現代(modern)、當代(contemporary)與後現代(postmodern)?
     2.安迪•沃荷(Andy Warho)的作品與普普藝術(POP Art)的興起。
     3.對大眾消費文化的崇敬或諷刺:羅依•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4.將日常生活的物品放大:克雷斯•歐丁柏格(Claes Oldenburg)。
     5.亞瑟˙丹圖(Arthur C. Danto)的「藝術終結論」與普普藝術。
    討論:當什麼都可以是「藝術創作」的時候,那麼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

十一、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理論(一)
     1.奧里瓦(Achille Bonito Oliva)的「超前衛理論」與新表現主義(Neo-Expressionism)。
     2.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之死」:對原創性的批判。
     3.德西達(Jacques Derrida)、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對後現代藝術的影響。

十二、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理論(二)
     1.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充分自由、無限可能、不確定性。
       從尼采的哲學談藝術創作的充分自由。     
     2.後現代主義繪畫的表現手法:挪用。
       後現代的代表藝術家:岳敏君與馬克˙譚西(Mark Tansey)在創作上的挪用與反諷。
    討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關係為何?試比較兩者之作品在形式與內涵上之差異。

十三、觀念重於形式—觀念藝術
    1.從杜象的作品「泉」談與馬格利特的作品「這不是一支菸斗」談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肇始。
    2.觀念藝術的代表藝術家與作品分析:科蘇斯(( Joseph Kosuth)的《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曼佐尼(Piero Manzoni)的「藝術家的屎」(1961)、「世界的基座」(1961)。
    討論:「觀念」與「形式」的關係為何?觀念可以獨立於形式嗎?形式可以離開觀念嗎?

十四、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行為藝術
    1.從波伊斯(Joseph Beuys)的作品談行為藝術(Action Art)的創作要素:觀念、時間、地點、藝術家、觀眾。
    2.以「藝術家的身體」作為主要創作媒介的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c)的「韻律系列」。
    討論:「行為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為何?其差異為何?
    
十五、西方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賞析
    1.商業與俗艷的發揮:傑夫˙孔斯(Jeff Koons,1955-)。
    2.生與死探討:達敏˙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
    3.超寫實與超現實的結合:榮.穆克(Ron Meuck,1958- )。
    4.神秘與真實的呈現:達西˙納姆達科夫(Dashi Namdakov,1967-) 。
    討論:從上述西方當代藝術家看西方當代藝術創作的特色。

十六、台灣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賞析
    1.身體的審視:謝德慶(1950-)、李銘盛(1952-)
    2.慾望與俗艷:吳天章(1956-)、侯俊明(1963-)
    3.虛擬與真實:李小鏡(1945-)、陳界仁(1960-)、袁廣鳴(1965-)
    4.嬉遊e世代。
    討論:從上述台灣當代藝術家看台灣當代藝術創作的特色。

十七、中國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賞析
    1.藝術創作與中國官方立場的衝撞:艾未未(1957-)
    2.創作媒材與形式上的前衛性:蔡國強(1957-)
    3.其他當代藝術家作品特色評介:吳冠中(1919-2010)、
張曉剛(1954-)、周春芽(1955-)、何多苓(1948-)
    討論:從上述中國當代藝術家看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特色。

十八、期末整理與討論
    1.從傳統藝術、現代藝術到當代藝術的脈絡。
    2.本學期課程內容整理與複習。
    3.以2010年第七屆台北國際雙年展為例,討論當代藝術的特質。包括:「藝術與什麼發生關係: 觀眾、藝術家、商業…」、「藝術作品的互動性、偶發性、實驗性、不確定性…」
    4.國外當代重要國際展覽簡介。


評量方式
1. 課堂出席、活動參與態度(包含課程中隨機的分享與提問、課堂筆記)40%
2. 期中作業—專題報告30%
3. 期末作業—藝術家展覽邀請函設計製作30%


講義位址
1. 部分教學PPT與討論題綱置於Moodle位址。
2. 部分課程內容置於個人網頁:http://www.lotus-tw.com/hu/index.html


與系所教育目標、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之關連
教育目標:培養審美與創造能力:
本課程設計依據通識教育之藝術學群課程宗旨,旨在養成學生的美感判斷與鑑賞力,及在生活中實踐欣賞、應用感性、創造美感的能力,激發學生靈敏的審美感受力、想像力、理解力與創造力,進而開發學生知、情、意不同層次的內在潛能,以達成全人塑造的理想。
學生基本素養:
1.思辨與溝通  50%
2.團隊合作  10%
3.資訊素養  10%
4.利他與公民素養  30%



※ 請老師及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勿使用非法影印之書籍、教材。

CopyRight © 2003 TzuChi University Computer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