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學期》
列印/存檔
開課系所 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2年級 任課老師 許智香 開課期間 一學期
開課課號 II5004 開課班別 A 人數上限 25人
中文課名 質性研究
英文課名 Qualitative Analysis 
學分數 2 學分 修課別 選修 上課時數 每週授課時數2小時
上課地點 L0906   上課時間 星期6第1∼4節。 
備註  
教學綱要
教學目標
與內容
《中文》
本課程旨在透過閱讀、討論與實作練習了解質性研究的理論與實務。教學目標包括︰
1、認識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設計方法、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2、了解質性研究的方法、步驟與研究者的角色。
3、熟悉質性研究計畫的執行與報告撰寫的方法。
4、分析與評鑑質性研究報告的能力。


《英文》
The aim is to make students expolre and undersan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m the abilities of making research.

先修科目
教育研究法

教學方式
演講、報告、討論、實作練習

教科書
及參考書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W. Lawrence Neuman著)。台北:揚智。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Catherine Marshall 等著)。台北:五南。
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Uwe Flick著)。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Michael Quinn Patton著)。濤石。
顧瑜君譯(1998)。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台北:心理。
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
黃光雄主譯(2003)。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藍毓仁譯(2003)。J. Ritchie & J. Lewis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Berg, B. L.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Bryman, A. & Burgess, R. G. eds.(1999),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Ⅰ-Ⅲ.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教學進度
日期        上課主題	
100.09.17    課程簡介、質性研究的性質                    
            1.課程介紹
            2.潘淑滿(2003)。第2章,認識質性研究
            3.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第一篇1質性研究之性質
100.09.17    質性研究的理論、文獻探討
            1.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第一篇3質性研究之理論。
            2.朱柔若(2000),第五章,閱讀他人文獻。
            3.李政賢譯(2006)。第2章,相關文獻回顧(55-65)。
            4.潘淑滿(2003)。第16章,質性研究之倫理議題。
100.10.01    質性研究設計
            1.潘淑滿(2003)。第6章,質性研究之研究設計。
            2.Berg, B. L. (2007). Chapter2,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15-42.
100.10.01    現象學取向研究
            1.高淑清。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pp.93-134。
            2.Hycner, R. H.(1999). Some Guidelines for 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In Bryman, A. & Burgess, R. G.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Ⅲ.pp.143-164.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00.10.15    詮釋、批判學取向研究
            1.梁福鎮。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pp.221-238。
            2.鄒川雄。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林本炫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pp.19-54。
            3.李奉儒。批判理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pp.335-367。
100.10.15    個案研究
            1.莊明貞、潘志煌。批判理論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載於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pp309-340。
            2.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4)。
            3.潘淑滿(2003)。第11章,個案研究。
100.10.29    行動研究(一)
            1.潘淑滿(2003)。行動研究。載於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頁215-242)。台北:心理。
            2.林素卿(2002)。行動研究計畫的撰寫。載於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頁199-213)。高雄:麗文。
100.10.29    行動研究(二)
            1.陳惠邦(1999)。教育情境中的行動研究:理論與實踐經驗。載於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7-75)。高雄:麗文。
            2.請自選一篇行動研究期刊或碩博士論文進行閱讀與評析。
100.11.12    敘事研究
            1.吳芝儀(2003)。敘事研究的方法論討論。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43-170)。嘉義:南華大學。
            2.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一位師資培育者的敘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頁203-230)。台北:心理。
100.11.12    訪談
            1.潘淑滿(2003)。深度訪談法。載於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頁133-158)。台北:心理。
            2.王秀槐(2002)。人我之際:台灣大學生的生涯建構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17,165-239。
100.11.26    田野研究與觀察法
            1.鄭瑞隆(2003)。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105-156)。嘉義:濤石。
            2.【教育場域中的觀察問題實例。收錄於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347-357)。嘉義:濤石。】
            3.楊幸真(2009)。青少年性的學習、認同與實踐—二所高中校園的民族誌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2),31-69。
100.11.26    資料蒐集
            1.林麗菊(2003)。質性資料。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157-217)。嘉義:濤石。
            2.何縕琪、許木柱、江瑞珍(2008)。原住民文學閱讀教學對學生族群意向發展之效應:以花蓮一個國三班級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6(2),1-44。
100.12.10    資料分析(一)紮根理論
            1.藍毓仁(2003)。J. Ritchie & J. Lewis主編。分析:作法、原則及過程。載於質性研究方法(頁215-233)。台北:巨流。
            2.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47-73)。台北:巨流。
100.12.10    資料分析(二)
            1.吳芝儀(2003)。資料分析。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219-263)。嘉義:濤石。
            2.王增勇、呂又慧(2009)。向水深處划去:從陳怡吟的書寫看社工的靈性修養。生命教育研究,1(1),55-82。
100.12.24    質性研究寫作
            1.潘淑滿(2003)。第15章,質性研究報告之撰寫。
            2.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第19章,質性研究的寫作。
            3.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第18章,質性研究品質的紮根。
100.12.24    質性與量性研究的辯證
            1.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第21章,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對照與結合。
            2.Bryman, A.(1999). The Debated about 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Bryman, A. & Burgess, R. G.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Ⅰ.pp.35-69.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01.01.7    個人質性研究報告撰寫與成果發表;個人與指導老師約定時間討論報告。
100.01.7    個人質性研究報告撰寫與成果發表;進行研究發表,由授課教師和同學給予意見,修正後繳交。

評量方式
個人質性研究實作報告與發表    50%    小組報告  25%    
平時作業(研究計畫、觀察紀錄)   20%    出席與討論 5%

講義位址
課堂提供

與系所教育目標、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之關連
培養學術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 請老師及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勿使用非法影印之書籍、教材。

CopyRight © 2003 TzuChi University Computer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